《叶卡捷琳娜二世》

《战斗种族养成记》

《纨绔子弟》

《背叛》

《伊萨耶夫》
 

黑择明

作为难免恶趣味的凡夫,虽然不追剧,因为总有朋友兴奋地推荐,竟然也看了不少。但最近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作者洋洋自得地说,“我们嗤之以鼻,认为肤浅无聊幼稚的那些国产古装玄幻、穿越、虐恋、表情包、抠像剧,有很多洋粉丝呢……而且都是脑残粉级别的”云云。

然而,“洋脑残粉”难道就其脑残程度来说,会比国产的高大上一些吗?当然不会。如果竟以为这是“为国争光”的事情,智商就更低一等了。不过,这个现象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即便是像电视剧集这样的快餐文化,依旧会产生很大的文化视差。对于从来不知道《金瓶梅》、《红楼梦》究竟好在哪里的洋人来说,抽空了思想、历史、文化的信息符码,只剩下最简单、最漫画式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的剧集确实明白得多,并且剧中人物的形象也非常符合他们对中国风的期待。

同样,我们看洋剧,也不免会有文化上的视差。尽管我们可能学过多年外文,饱读外国文学名著,甚至竟然还拿下了外国哲学学位,我们的“看”和他们的“看”也还是不一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看”毫无意义,相反,这种差别恰恰正是意义所在。早年间,我们看巴西剧、墨西哥剧都能万人空巷,连《神探亨特》这种三流肥皂剧都能走红,这每一次的“看”,都是我们自己的意识在重新刷新一遍。而今天我们稍微费点力气就能看到同步的各国剧集,我们的眼界的确已经宽阔得多,也早已经知道无论自己喜欢美剧、英剧抑或日剧,对于别人来说其实根本没有高低之分,更多只是给自己贴的一个标签而已,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制作精良、值得一看的剧集,比如大众可能还有点陌生的俄罗斯剧。

谍战剧:快看!那些著名的大特务

其实中国观众对俄剧不应该感到陌生的。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苏联谍战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可谓风靡一时的口碑之作,扮演男主角的苏联演员吉洪诺夫那古希腊雕塑一般的仪表、高贵的气质至今鲜有能与之匹敌者。时至今日,在很多国产谍战剧中都能看到该剧的深刻影响(最为明显的例子是《潜伏》)。这个故事出自苏联通俗文学作家尤里安-谢苗诺夫的系列小说,男主人公施季里茨在打入纳粹内部之前,名叫伊萨耶夫。三十多年后,俄罗斯又拍出了《伊萨耶夫》,讲他在打入党卫军内部之前的故事。令本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在豆瓣上得到了9分。

意外在于,对于已经被各种谍战剧狂轰滥炸到审美疲劳的我国观众而言,这部戏在娱乐性上其实不算强,既不算高潮迭起,也没有豪华场面或大制作,甚至简陋了一点,有时恍惚以为看到了《夜幕下的哈尔滨》。但这部戏确实又和中国人大有干系。必须承认我们的历史教育某种程度上是缺失的,对于中俄、中苏地缘政治有时候又过于讳莫如深。这部以海参崴为主要外景的剧集,可以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尽管故事是虚构的,但其中不乏真实历史人物。例如剧中哥萨克头领谢苗诺夫,这个人在民国时期一度在中国流亡,成为末代皇帝溥仪想雇佣的复辟力量(当然这个哥萨克借此忽悠了小皇帝不少财宝),后来他又投靠日本军方,成为日本用来制衡苏联的一股力量,并且在中蒙一带干了不少坏事。剧中的男二号,苏联远东方面军总司令布柳赫尔更是苏军的传奇人物,在苏联对华战略中更是重要人物,曾经化名加伦将军担任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军军事总顾问,他在中国的故事也非常传奇,足够拍成另一部剧集。后来他被清洗(赫鲁晓夫时期恢复名誉),1945年溥仪被苏军活捉后,一度被软禁在他的宅邸,历史就是这般令人唏嘘。

侦探剧:为历史“带盐”的富二代

其实比之谍战,侦探类剧集才是俄罗斯大众的最爱。如果我们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也看作侦探小说之一种的话,您会发现在这方面俄国读者和日本读者一样,都对侦探故事乐此不疲,畅销书冠军几乎都是侦探小说。老实讲,俄罗斯电视台每天都会播放各种侦探剧/犯罪剧,其中很多都特别狗血,粗制滥造,但总会有不让你失望的佳作。例如新拍的俄剧《纨绔子弟》(或者翻译为《富二代》更准确些),也在豆瓣打出了8.9的高分(比在俄罗斯本土的得分还高),各路观众纷纷用“意想不到”、“脑洞大开”来赞叹这部戏。

故事的开头是一个富二代酒驾袭警,被他的寡头爸爸送到警队学习改造(这好像有什么不对劲),却偶然促使他了解母亲死亡的真相,随着一张张社会黑幕被陆续揭开,一个接一个证人死去(男主也各种死里逃生),一幅俄罗斯社会全景图(当然还是调和了种种玫瑰色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混合着苏联解体、叶利钦混乱时代的种种创伤记忆,仿佛印证了马克思的那句名言: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听上去批判尺度很大,是不是?和我们电视剧的富二代故事截然不同的是,虽然里面也有各种纸醉金迷,但矛头对准的正是纸醉金迷,这种纸醉金迷可不是《小时代》那种春梦做不完的初中生格局的,而是浸透了一种俄罗斯式的绝望与忧伤,你明显能感到苦难的价值是远远高于这种纸醉金迷的。大概只有产生过老托、老陀、老柴这样的民族,搞个大众娱乐产品还能出现这样的气质吧。目前该剧已经可以看到第三季,质量并没有往下掉。

女人戏:这些个女人不寻常

或许因为全球看电视的主力军都是女性观众居多吧,更何况俄罗斯本来就女多男少,女性题材的剧集也远远不止半壁江山。

《叶卡捷琳娜二世》算这样的戏,它是讲俄罗斯武则天的故事。叶卡捷琳娜大帝的传奇人生丝毫不比武则天逊色。当然有宫斗,不过这部戏并没有拍成过于狗血的宫斗剧,也没有各种幼稚的动不动关小黑屋、以白莲花体质吸引各种男性的剧情。这么大的题材每季只拍9集,放在我们这里,恐怕是要拍90集的。好吧,幸亏不是我们来拍。由一个德国没落公主变成俄罗斯女皇,带俄罗斯帝国走向盛世,她有“开明”的名声,也有各种男宠,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故事已经有各种电影版,但早期的马琳·黛德丽版和后来的凯瑟琳·泽塔·琼斯版,都把重点放在了女皇的春闺秘史,不太看得到女性作为政治家的气魄和智慧。而俄罗斯电视一台的这部剧集,第一季的重点显然在伊丽莎白女王身上,该演员气场极大,演出了女王的政治抱负、气度、心胸,到了第二季叶卡捷琳娜才正式展现她作为女王的一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画面拍出了18至19世纪俄罗斯油画的质感。

豆瓣评分高达9.2的《背叛》则讲述了一个当代俄罗斯30+女性和四个男人的故事:耽于电子游戏的老公、对她念念不忘的上司、有恋母情结控制欲极强的富二代小鲜肉、前男友种马警察。她不是女强人,只是个装修公司的普通职员,不怎么打扮,甚至有点随意。她要面对客户的刁难、婚姻的无聊、不成器的小叔子、小情人的纠缠,以及睡过自己老公的闺蜜。她要自己挣钱、修车、解决各种棘手问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女人却让四个男人爱她爱到死心塌地,欲罢不能。放在咱们这儿一定就拍成玛丽苏剧了。但是,强大的编剧自会有强大的逻辑。女主角当然不是什么小白兔人设或白莲花人设,她迷人的地方不在于美貌或性感,而是她具备一种强大的洞察力与道德判断标准。她不需要男人的强大,反而男人需要她的强大。这种强大表现在生活中就是如何与一地鸡毛的生活自洽。她和四个男性发生关系,但实际在某种程度上她又忠于丈夫,她真实面对的是自己的欲望,同时真实面对自己对丈夫的爱。

背叛,并非指肉身,那是浅层次的,背叛,指的是精神上的无法坦诚相对、无法沟通。所以当女主角最后一次问丈夫“你背叛过我吗”的时候,丈夫依旧答道:“从来没有。”这个答案才宣告婚姻彻底结束。他们是两条平行线,“最美的初恋”也好,“他人好好啊”也好,都无法羁绊她。这样的坦诚,最后只有警察做到了,故事至此干净利索地结束了,更利索的是,最后编剧说,因为本剧在逻辑上已经完整,所以不会有续集。

当然,如果这些剧您都不感兴趣,也可以看看国内知名度最高的那部《战斗种族养成记》(应该译为《我是这样成了一个俄罗斯人的》)。这部剧假托一个原来对俄罗斯充满刻板印象的美国记者为了避风头,被派到俄罗斯,通过各种观念的摩擦碰撞,最后爱上了俄罗斯。总的来说比较轻松好笑,但是最大的Bug在于,这个男主是假托的美国人,所以,他本来就是俄罗斯人呀。不过这部剧很适合外国人看:有助于弥补某种“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