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视剧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会,昨天,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主办的2018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在沪举行,对于中国电视剧产业过去一年中涌现出的新风向,众多活跃在一线的行业精英展开讨论。引人关注的是,尽管国产电视剧在过去一年得到品质上的整体提升,但目前电视剧市场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剧名、集数越来越长,套路化的制作越来越多。不少从业人员因而呼吁,当下电视剧创作仍需挤掉泡沫,品质为王。
现状 现实题材备受追捧
业界曾有质疑,当越来越多人习惯在移动端观看电视剧,当越来越多电视剧转投视频网站,电视剧之于电视台,到底还有多大的意义?
但在昨天的论坛上,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客户总监龙长缨披露了一个有趣的数据:当前,电视剧依然是电视台主流节目中最重要的组成内容,2017年,电视剧占电视台节目播出内容的26.7%,收视比重更高达30.9%。更重要的是,从2017年开始,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市场上强势回归,包括《人民的名义》《欢乐颂2》《我的前半生》等在内的热剧都带动观众对此类作品的追捧。“分析不同年龄段观众对电视剧的选择,我们发现,从50后到80后,大热剧是广受欢迎的,他们选择的重叠率相对比较高。”
对此,SMG影视剧中心主任、东方卫视中心总监王磊卿认为,2017年中国电视剧市场好剧迭出,有品质、有口碑、有市场,有强大的文化输出力量,实际走向了良性循环、品质升级之路。究其原因,“深度”二字是关键。“主旋律剧有社会深度,不但有创业豪情,更有社会变迁的深厚底蕴;历史剧有历史深度,不仅有跌宕起伏的传奇,更有故事背后的历史纵深;现实题材剧有人性深度,摒弃标签化人物,用深邃的人际智慧点燃话题;电视剧表演有演技深度,营销至上、包装至上逐渐让位给了专业、真诚的实力表演。”
遗憾 创作套路弊端凸显
品质提升的同时,国产电视剧过去一年留下的遗憾也不少。在昨天的年会论坛上,王磊卿直言,如今的电视剧剧名、集数越来越长,剧本孵化时长却越来越短,五六十集体量的IP剧五个月内速成,急功近利,“我呼吁,电视剧必须瘦身,观众需要50集以下不掺水的干货剧,市场需要30集左右快节奏的创新剧。”
对此,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轮值总裁、大优酷事业群总裁感触颇深,“大部分国产剧砍掉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都不会影响整个剧集。从整体来说,为了这些不必要的内容,电视剧创作效率不高,制造爆款路径上的效率也变得很低。”而打造《我的前半生》的制作人黄澜认为,要找到大众感兴趣的话题、灵动的人物关系和好的情节,现实题材剧的剧本往往需要两年以上的打磨,“没有时间的投入,很难真正让细节和台词获得观众认可。”
更引发关注的是,如今很多电视剧创作上的“套路”。比如,都市剧错将“工匠精神”当成海外拍摄的华丽跟风,雷同、累赘的海外取景屡见不鲜;在《战狼》《红海行动》走红后,动作题材剧借海外英雄之名泛滥,“借尸还魂”成了当代动作神剧;而在古装剧方面,帝王将相、后妃佳人泛滥,大量的“玛丽苏”创作也过度消费了古装女性成长题材。
趋势 评价体系逐渐完善
如何打造最具新时代气质的品质之作?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播出平台、制作公司,都动了不少脑筋。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王玮在论坛上透露,去年年底,文广局启动了2017-2021上海电视剧创作生产规划编制工作。未来几年中,将重点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制定上海电视剧生产规划,对弘扬主旋律、彰显主流价值的重点选题进行重点把握,加强跟踪管理和把关指导,争取按照时间节点推出一批具有标杆性的精品力作。
不仅如此,播出平台对于好剧的选择也有了更科学的依据。以SMG为例,其在全国卫视频道中率先开展了黄金时段电视剧综合评价体系评审工作,其中,东方卫视黄金时段电视剧综合评价以“品质”评价为核心,从思想性、专业性、创新性、融合力四个方面进行打分,结合收视率排名分值核定评价等次。去年底,SMG还调整设立重大影视项目办公室,首个重大电视剧项目《大江大河》已经启动。
而在制作上,许多业内人士也给出了未来几年可能的“爆款”方向。比如,弘扬民族自豪的新型军旅剧,具有一定品质的科幻剧,借传统文化回归的文物保护剧以及聚焦现实的教育话题剧、金融话题剧,含有强情节元素的环境保护剧等都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潜力。